河海大学师生热议全国两会

发布者:李婉婷发布时间:2023-03-07来源:党委宣传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分别于34日和35日在北京开幕。3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河海大学干部师生热切关注两会动态,通过电视、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多途径收看、收听两会盛况,及时关注相关新闻报道,并结合自身工作和学习分别畅谈对政府工作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的体会感想。

全国人大代表、校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洪武:今年两会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的时代方位上召开的一次盛会。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展示了过去一年和过去五年我国所取得的来之极为不易的巨大成就和重大战略成果,报告从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全局高度,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3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江苏代表团的审议,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我在现场聆听后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干劲倍增,也对今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满怀期待。习近平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农业现代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提了更高要求,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引。大会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河海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两会精神,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在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出新招,在攻关国家亟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研究上再发力,在产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成果上见新绩,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强化有组织的教学科研,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徐辉: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殷切期待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令我们备受鼓舞。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我国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描绘了催人奋进的崭新蓝图,河海大学师生深感自豪和振奋。新征程上,河海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入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落实落地,以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着力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努力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科技和人才重要结合点作用,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强有组织的教学科研,着力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水利水电学院院长王媛:我现场参加了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开幕会、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倍感振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今后我将努力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带头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强化自身责任担当,积极建言献策,履职尽责。政府报告中提到了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速建设,作为一名高校水利科研工作者,我听了以后备受鼓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探索科研创新,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潜心教书育人,培育水利英才,努力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陈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四个面向”,强化一流学科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加快实现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要加强学科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坚持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先行先试,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新平台新机制,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在行业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中进一步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教务处处长沈扬: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历史关键节点上全国两会胜利开幕,关系全局,意义重大。政府工作报告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论述再次明确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任务需要新担当,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持育人初心,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创新等措施,切实增强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师生的教学环境体验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一流人才,更好为学校按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护航,为建设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助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更多新能量、展现更多新作为、作出更多新贡献。

科技处处长王锦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过去五年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未来发展的问题挑战、要求目标,都离不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更应以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争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河海大学始终矢志保障国家水安全、引领水科学前沿,我们肩负国家使命和民生期盼,要以支撑发展、保障安全为己任,坚持“四个面向”,打造水利战略科技力量,构建有组织科研新范式,瞄准“卡脖子”问题,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破传统赛道“壁垒”,以重大原始创新突破开辟发展新赛道,在应对防灾减灾系列挑战、生态环境保护等实践中,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以助力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社科处处长、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黄永春:今年全国两会是党的二十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意义重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并提出了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等具体支持举措。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要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坚持“四个面向”,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行业需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上,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更要心怀“国之大者”,积极担当作为,为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生处处长吴红:“教育”在今年两会上是一如既往的热点关注话题。“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关怀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不少两会代表关注高等教育中的根本性、急迫性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就是要坚持把人才培养、立德树人作为中心任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提升育人内涵和成效;着力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特别是要务实深入面对学生心理健康、就业困难等现实挑战,把深沉的情感注入教育制度体系和育人工作者的精神世界,真正构建“脚踏实地,全情投入”教育生态环境,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朱亚: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了教育领域五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是“两个确立”政治成果的生动体现,是“两个结合”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教育问题的中国答案。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倍感自豪和骄傲,也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更加激发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生动力。展望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2023年,我深感重任在肩、使命光荣。我们要树立“大教育”观,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积极投身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为构建与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终身教育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图书馆馆长陆光华: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首次举行的全国两会胜利开幕,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政府工作报告求真务实、情真意切,我特别关注了与我本职工作息息相关的教育、生态环境等方面内容,充分体现了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作为一名无党派人士,我将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努力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同时,作为一名新任的江苏省政协委员,我将心系国事、关注民生,坚持学习调研,提高履职能力,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高质量建言献策,在团结奋斗的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名教育和科研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瞄准国家水安全重大需求,聚焦水文学科发展前沿,聚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着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提高成果转化,在“长江保护和绿色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重大自然灾害防控”等“卡脖子”难题上攻坚克难,在水文物理规律模拟等科学问题上自主创新,在水灾害预报预警等技术攻关上颠覆性突破,努力培育胸怀“国之大者”,以强水兴水为己任的创新型水文人才。

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工程CAD与图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工程CAD与图学教研室主任李昂副教授:过去的一年是令人倍感振奋的一年,国内生产总值持续稳步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这些伟大成就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根基在于教育。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在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我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今后我将以为国育才为目标,认真学习贯彻两会精神,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积极探索工图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新路径,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同时,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科研工作导向,聚焦原创科学问题,进一步坚定创新自信,更加有力地服务于水利现代化建设。

能源与电气学院动力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青年教授张玉全: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和五年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同时也提出了2023年发展主要目标。今年两会重点强调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我对教育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立足“双碳”背景,新能源和抽水蓄能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作为能动专业的一线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上下功夫,重实干,求实效,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进一步加快学习先进技术与理念,进一步加快培养专业人才与紧缺人才,为早日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积极贡献力量。

信息学部党委副书记刘春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一年来及过去五年来教育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部署了推进高等教育创新等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作为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备受鼓舞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领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佘梅溪: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在这片蓝图里感受到了党和国家人民至上的理念,看到了属于新一代年轻人的广阔晴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强调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5.7%提高到59.6%”,这组数据变化的背后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悉心培育和殷切期望,更让我意识到自己肩上的光荣责任。面对处在人生关键成长期的学生,我要努力发挥思政课教师塑造灵魂、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倾听学生心声、理解时代新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生,让教育强国、文化惠民在教学领域得以落实,培养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水文水资源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2019级博士生韩幸烨:作为新时代水文学子,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基础上,我们热切关注着新时代的水利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江河战略”不断推进,国家实行长江十年禁渔、推行河湖长制、强化长江水生生物保护,2023年黄河保护法也将正式施行,水利现代化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转型方面拓展新路径、实现新突破。我们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跟随先进水利工作者的脚步,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大局,将校园所学用于实干兴邦,为实现新征程的目标任务汇聚青年智慧,为保障江河安澜贡献力量。

土木与交通学院岩土工程2020级硕士研究生蒋佳雯:政府工作报告对教育领域改革进行了高度评价,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无论是筑梦经济建设大舞台,还是书写乡村振兴的伟大篇章,都需要新时代人才踔厉奋发、奋勇向前。党和国家在教育领域改革的几项重大举措,如重视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力度、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等,都体现了国家教育事业硕果累累,万千学生群体受益其中。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嘱托,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王志宇3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农水专业的研究生,我深深感受到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的实践和探索,以及取得的显著成就。未来,将继续关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积极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提高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和服务。同时,也希望更多的科技人才能够加入其中,共同推动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冯晨: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和五年的工作,分析了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围绕民生作出一系列举措部署。“减税降费”“正风反腐”“社会保障”等关键词成为亮点,“乡村振兴”“医疗卫生”“教育人才”指引未来工作的航向。一个个直观翔实的数据目标,一条条贴近民生的具体举措,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深刻的决策智慧,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理应胸怀“国之大者”,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我们更应努力培养创新思维,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中,聚焦高质量发展、“双碳”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等,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车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历年两会上的“热词”,今年又再次强调要将“民生保障走在前”。这印证着“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的理念,兑现了“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的坚定承诺,彰显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作为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我们应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探寻学科前沿知识与社会实际问题结合点,从两会中释放出的民生信号中找出切入点,追求以所学反哺回馈社会的锤炼之路,助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法学院法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孙熙:当下,在疫情逐步消失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既是首要任务,也是民心所向。在我看来,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召开的两会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不仅会对疫情过后时代的经济发展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和指导,而且是经济由步履维艰转向逐渐复苏的“风向标”。我相信,在疫情过去的2023年,在不断深化改革和加强创新能力的政策指引下,我国的经济必将蓬勃发展。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要认真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本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