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古涵今 再造自我

发布者:刘桂清发布时间:2013-05-25来源:人民日报

    从一定意义上讲,书法是一位书法家一生选择的总和,无论是选择相交的师友,还是选择临摹的碑帖;无论是选择名利之途,抑或选择寂寞之道。书法的特殊之处在于,必须付出全部身心,但结果可能没有回报,如是,最主要的就是过程。要走过漫长的过程,书法家需要有一种定力,有定力才有修为。从这个角度说,书和人不可分。我对黎明中先生的了解是由人及书,再由书及人。他在研习书法的几十年时间里,仰面视星空,低头探世事,沧海横流,笑看风云,追随前贤足迹,走一条灵修之路,既重书内功,也重书外功。

  书外功是人的修养。黎明中一贯强调学书先学做人——立品为先。历览前贤,无论是清刘熙载所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还是黄宾虹所说“讲书画,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以讲书画之道”,皆言书如其人。因此,从黎明中的书法,可以读到他的性情、学识、才能,更有志向、人品。他襟怀广袤,云水风度,智慧、平实、圆融集于一身。

  书内功是技法,由此生成艺术感染力。技法并不只是单纯的点画、结体、章法,还要有真情实感,有全面了解和总体设想,再细化成速度、力度、意境、韵味等。当然,这都不是盲目或随心所欲的假想,而是个人内在情绪真实、自然的行走。简单地说,书法家必须对书法内涵有真切的理解。理解越深,感受越深,表达愈完美。而书法家艺术修养的深浅,直接影响对艺术内涵的理解。如果接触面窄,视野不开阔,知识不丰富,便写不出情感来。说到底,书外功和书内功休戚相关,两者之间必须有一种“转化”能力,才能做到“化境”,书法也因此而充满灵性,有了生命,成为“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的“灵魂之舞”。书法一旦通了人性,成为个人的人格和人品的写照,也就有了“书品”和“书格”。

  黎明中重视技法,但不唯技法。在他的理解中,缺少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就不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技巧来实现风格创造。书法家必须像演员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使自己处于一种本真的状态,才能忘我的书写。这也有赖于个人积累。个人积累非一日之功,包含生活的积累、记忆的积累、情感的积累、技法的积累,积累越丰富,灵感越活跃。黎明中入古极深,远溯篆隶,中取明董其昌和清八大山人、何绍基,近涉于右任诸家,加上人生历练,才能以独特的理念把握风格的创造。其行草书刚劲洒脱,清新多变,具有质朴野逸之趣、不衫不履之美;其隶书能熔冶多体于一炉,古朴中求变化,简淡平和,又平中寓奇,汲取碑版之险绝,参以汉简之意趣,字势飞动,点画劲健,动静相宜。

  更难能可贵的是,黎明中书法风格是多变的,或工巧、或冲和、或飘逸、或清健、或超然、或润厚、或绮丽,整体格调又是统一的,可以用节奏和自然两个词来概括。人和自然离不开节奏,无论是昼夜交替、四季变迁,还是潮生潮灭、花开花落,无所不在。“节”是节制,“奏”是表现,“节”从本质上讲,是对自身松紧张弛的生理机能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把握,“奏”是生命的基础,在个人的呼吸、心跳的步伐中,都能感受到。《乐记》有言:“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当书写节奏犹如呼吸和心跳一样时,方能做到自然而然。“自然”隐身于日常生活中,在艺术品评中也无处不在。对于黎明中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自然的状态、自然的书写、自然的节奏,更是自然而然的心态,故而其作品才能平和含蓄,不激不励,质妍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