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里谈“名师”

发布者:刘桂清发布时间:2012-09-16来源:人民论坛

 又到一年九月时,又过一届教师节。古往今来,写老师的文章多,不计其数,而我最推崇的还是韩愈的《师说》。一句“传道授业解惑”,前无古人,把老师的职责写得淋漓尽致。一流的学府,得有一流的名师。何谓名师?顾名知义,名师是指那些学富五车而大名鼎鼎的老师。本文论“名师”,当然不是教人如何出名,而是讨论,第一、怎样的老师才算名师;第二、中国当下为何缺名师。这两个问题大,仁者见仁,笔者在此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眼中的名师,最重要的一点,首先得有真学问。业精于勤,不勤则不精。这是说,名师一定是勤于业的。俗语说,板凳要坐十年冷。不经寒窗苦读,腹中空空,无论你怎样有名,那也不是名师。当今新闻媒体发达,尤其有了互联网,要出名几近易于反掌。比如有的教师不埋头研究,而整天热衷于上电视,有的甚至不惜在网上发表骇人听闻的言论来博取眼球。说起来,这些人名气也不小,可我看却算不上名师。投机取巧,不过浪得虚名而已。

作为名师要有真学问,但仅有学问还不够。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当然要在品德方面成为标杆。尤其是名师,让人仰望的应不止于学术,更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品德,其所求,是凡人难以企及的,如奉献;其所不求又是凡人难以割舍的,如功利。名师的学问也许会被后人追赶,但品德却难以被人跨越。

名师的另一特性,是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当然,名师有名师的高度,但名师的高度绝不是飞扬跋扈,唯我独尊,而是体现在眼界与境界上。越是名师,就越有谦逊的品行,笔者读书教书数十年,接触的老师无数,发现但凡名师皆有大气度。笔者的导师宋涛教授就是例子。宋老师从教七十余载,桃李满天下,可他从不摆学术权威的架子。当年笔者写博士论文,他提修改意见后总会说,你可以不同意我。有一次笔者真的对他的意见提出了异议,没想到他思考片刻就立马承认是他错了。试问这不是名师风范是什么?

再有一点,名师之所以为名师,就是他(她)与一般老师不同,一般老师主要是授业,而名师除了授业还要传道。当然,授业重要,不授业无以传道,但“业”却不能代替“道”,“业”是知识、技能,是为“道”做铺垫的。《说文解字》讲:“道,所行道也。”而师者所传之“道”,应该指道理、道德、道义,所谓传道,直白地说就是教人规律与思维方法。这样看,名师同时也是哲人。

清代有位国学大师,叫王闿运,此人是曾国藩的老师。他把学问分为三等:一为诗文之学;二为功名之学;三为帝王之学。所谓诗文之学,纯粹是文人墨客附庸风雅,无病呻吟;而功名之学,则是为了高官厚禄,顶戴花翎,说白了还是为一孔私利;而帝王之学却与前两种不同,为的是天下苍生,江山社稷。真正的名师,传授的学问一定能造福社会。

转谈第二个问题吧。近些年,高校教师的学历普遍提高了,没博士学位已进不了高校;而论研究条件,更是昔非今比。可令人不解的是,为何现在名师反而少了呢?

我想到的答案有两个:第一,是官本位作祟。我认识的不少政府官员,当年其实就是高校的教师,而且是很有潜力成为名师的教师。可惜当他们有点学术成就后便改行从了政,人在官场,不能专心做学问,也不再教书,当然也就成不了名师;第二,利益诱惑。应该说,今天高校教师面临的诱惑实在多,一旦出点名就忙于四处赶场,做独董、当顾问,日进斗金,财源滚滚。但久而久之学问荒疏,低水平输出,这样终究只能昙花一现,与名师无缘。

笔者的看法,名师既不能靠行政认定;也不能靠宣传包装。出名师的关键,是要靠激励机制让教员爱岗敬业,专心学术。(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主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