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发展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理论上进行认知与解读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内来说,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与3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社会“普遍贫困”问题,演变为当前由于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所产生的“社会不公正”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的“新阶段”遇到了“新问题”。“摸着石头过河”的初始阶段已经过去,新的发展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理论上进行认知与解读,并通过改革创新丰富和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未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
从国际形势来看,中国当前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刺激了一些人的敏感神经,“终结”了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所谓“历史的终结”或“意识形态的终结”论。中国发展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仍然是“人类文明的基本选项”,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面对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取得的辉煌成就,一些基于“民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分歧的国家或个人,会对中国的发展说三道四,并在中国发展道路上设置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就不足为奇了。这就是说,在一个由全球化和信息化所推动的“全球性社区”内,中国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并且仍然快速发展的全球性大国,再也不可能“韬光养晦”,闭门发展。世界事务和文明重塑的“中国参与”已无法回避,我们需要一个立足于新的世界格局、新的文明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并能够对现实作出解释和对世界发展的未来作出预测。
可以说,在2012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复杂的中国发展“现实”和复杂的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现实”都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艰巨的“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也就是说,必须构建一套能够对“发展现实”进行正确地认知和解释的、对社会主义发展未来进行预测的、由概念和原则组成的理论创新体系。可以说,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是基于“现实”并对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所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的有效回应,也是我们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把握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牢牢掌握“社会主义发展命运”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作为中国社会重要转型期及整个人类文明重要转型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除了要完成引领“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行的重要的“人事布局”以外,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在总结30多年改革开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在认真研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推进新的发展时期“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明确确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并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谋划未来“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发展大局。
最根本的是要明确宣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未来改革确立价值标准、目标和方向
因此,可以瞻望党的“十八大”将是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会议,除了从科技与经济方面对未来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行理论阐述外,最根本的是要从目前乃至未来十年最紧迫的“现实”需求出发,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基础,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丰富和完善适应新时期、新发展阶段及人民群众新愿望和新要求的“改革与发展理论”,从而从根本上明确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的、与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相符合的“核心价值”体系,并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改革与发展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首先是基于一个社会所遵循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体系而形成的,意识形态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基础,核心价值观是对意识形态理论的“价值概括”,它简单明确地阐述了基于意识形态理论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这一社会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当然,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世界各国所推崇的“核心价值”也不同。当今世界,有“制度体系支持”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制度竞争”,说到底是意识形态的竞争,是核心价值的竞争。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的形成,都要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认识和总结,基于我们对正在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总结。这就是说,“核心价值”不仅是对基于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的“价值概括”,而且也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正在进行中的社会实践的概括和总结。特别是要对正在运行着的“制度体系”进行全面分析和检讨,并按照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改革那些与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不相符合的体制机制。
这就是说,一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有理论敷陈、文明诉求,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有“制度支持”。我们所说的改革,最根本的是“制度性改革”,而制度性改革说到底是“制度重组”,是要改掉那些“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度安排,使我们的制度运行与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如果一个社会长期处于“价值与制度”两张皮的状态,处于“价值空置”和“制度空转”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与这个社会的“终极发展目标”渐行渐远,民心就会离散,社会就会混乱。
我个人认为,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与从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封建主义社会发展而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强调的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不同,社会主义的建立是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反剥削、反压迫并为争取“社会公正”而建立的社会。因此,在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排序”中,“自由”居于首位,所谓“自由资本主义”或“自由民主社会”的说法,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概括;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排序”中,“公正”居于首位,强调“社会共同体”的意义,认为“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是一个“公正社会主义”或“公正民主”的社会。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形式”,在全世界大约有95年的历史,在中国也有60多年的历史。社会主义实践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有西方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终结论”,但社会主义在中国却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证明,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公正”为首要价值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仍然是人类文明的基本选择。特别是新世纪2008年以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说明,以“自由”为核心价值的资本主义社会,难以摆脱周期性的“危机”轮回,所谓“自由”目前只是“华尔街的自由”,所谓“我们都是中产阶级”只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迟早要破碎。“我们要公正”目前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回荡。
总结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结论,这就是“公正民主”的社会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又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与要求,是我们在未来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应坚持的最基本的“核心价值原则”。党的“十八大”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在信息化全球化这一人类文明的重要转型期,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明确宣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未来改革确立价值标准、目标和方向,应是党的“十八大”的重要理论创新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