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正式公布“十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02-04-12来源:

  近日,《河海大学“十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校学校审议通过,印发给全校各部门、各单位,要求据此来指导和开展各个方面的工作。
  《纲要》进一步明确“十五”期间河海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精神,面向全国,服务地方,发扬特色,适应市场,不断深化改革,增强办学活力与实力,为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水、科教兴省战略,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发展目标是:“十五”期间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将为学校2015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到2015年百年校庆时,在保持与发展水利特色的基础上,把学校建成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特色大学。成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以及解决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水利水电水运建设中重大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问题的基地;在教育质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管理水平以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形成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为核心、覆盖面较宽、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
  在2015年把学校建成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基础上,再经过十至二十年的努力,把河海大学建成具有多个特色优势学科的,理工科为主、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3、主要任务
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结构,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显著提高,杰出人才不断增加;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迈上新台阶;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教学科研条件和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数字校园及物理校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费渠道有较大拓展;教职员工收入持续增加;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绩;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框架基本建立。
  基本思路是: 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十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推进学校事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纲要》标明了“十五”期间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领域
  1、保持特色学科优势,再创新兴优势学科
  学科建设要继续坚持“强基、扬优、扶新、重软“的方针。重点建设水利、土木、资源与环境、海洋类学科,特别是这些学科中处于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加快建设信息、材料等高新技术类学科,促进高新技术学科尤其是信息学科与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优势学科与高新技术学科的持续协同发展。要高度重视理学有关学科的建设,做到理工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要加强或择优加强经、管、人文、法政类学科的建设,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推动学校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到2005年,拥有国家重点学科3~4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左右,博士点25个左右,硕士点68个左右。
――加快杰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强重点学术梯队的建设,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成为我校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根据优化学科布局结构的要求,按“重点建设”、“加快建设”和“加强建设”三类加大投入力度。
――紧密结合国家需要,不断增强学科建设活力,进一步强化学科自身的“造血”功能。
――进一步调整和制订有关政策,改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提高学科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结合“211工程”二期建设计划,进一步加大重要学科基地建设的力度。
――大力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
――建立、健全学科建设质量评估体系,提高学科建设的效率与效益。
  2、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培育创新人才
  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为永恒主题,按照“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大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继续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着力办优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科学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结构体系。
  到2005年,本科生18100名,研究生4550名(其中博士生1000名,专业学位研究生1000名),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为1:4,学历成教生8350名,学生总数为31000名。本科专业50个,本科建成5-8个品牌专业和5个左右特色专业,成人教育建成1个品牌专业,3-4个特色专业。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与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相适应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人才培养综合指标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
――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在保持并扩大特色优势专业的同时,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专业和基础学科专业,扩大专业覆盖面。
――继续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探索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实施《“十五”期间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修订新一轮人才培养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推进双语教学,加大现代教学手段建设和应用的力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习和教学评价体系和机制。
――加强新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室建设,加快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和开放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
――改革招生办法,加强招生宣传,不断提高入学新生的整体素质,为培养优秀人才打下基础。
――建立良好的就业机制与渠道,保持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尤其是重点单位的就业率。
  3、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加快科技产业发展
坚持学校的科技工作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学科交叉与集成,促进科技创新、解决重大科技问题。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创新人才、创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产权清晰、管理规范、有一定规模的现代企业。
坚持面向国家目标,市场导向,强化科技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确保重点,总体跟进。坚持并扩大优势领域和必争战略领域,努力实现局部可跨越领域的突破。坚持努力提高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紧紧瞄准国际水平、国家目标,强化原始创新,重视理科发展,培育高新技术。
通过5-10年的努力,使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在若干有限优势领域,成为国家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基地,成为国家若干领域的战略决策基地,成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孵化中心和辐射园区,成为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水利、水电、土木、交通、资源环境等领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在经济、管理等有限领域取得较大进展,在海洋、材料、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争得一席之地。“十五”期间新增科技合同总经费达到7.5亿元,2005年达到2亿元,其中国家基金、纵向及重大工程项目科技经费占总经费的50%以上;获部省级以上奖30项,其中国家级奖5-8项;国内检索论文3000篇,国外三大检索论文300篇,高水平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类著作8-12部;获准专利15-20项;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或部省级重点实验室2-3个,新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或部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3个。校办科技产业总产值4亿元,上交利税平均每年1000-1500万元,建成科技成果孵化中心1-2个,当年成果转化率达到30%,建设成果推广示范基地2-3个,科技成果推广在同行业中的覆盖率达20%。
  ――从源头创新、技术应用和成果推广三个层次加强对学科发展起支撑作用的科研基地建设。建设好河海大学科学研究院,开拓新的研究方向,使其成为国家特别是水利行业的科技创新和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为国民经济建设解决一批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创造一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环境,通过推进上中下游一条龙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培养一批拔尖科技骨干,努力承担国家层面重大科研任务,出重大科研成果。
――逐步拓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繁荣学校的人文社科研究。
――依托学科和人才优势,通过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构建管理规范、富有活力的校办科技产业体系。
――积极参与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与新港江苏省高校科技园区的建设,并以水利部河海大学节水园区的建设为切入点,建设好河海大学科技园区,成为河海大学科技创新的成果孵化基地。
  4、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大力培养杰出人才为重点,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继续加强学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师德高尚、观念领先,专业、职务、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具有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到2005年,教学编制的教师达到1600名,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博士生导师150名,院士(含双聘院士)10-12名。教授、副教授岗位占专任教师编制总数的50%左右;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教师达到8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30%,重点学科达到60%。培养20-30名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杰出人才,100名左右学术带头人,30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以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大力引进国内外杰出人才和智力,做到“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上得快”。
――大力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尤其加强外语培训,提高国际交往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注重师德教风建设。
――贯彻“政治、业务、待遇”和“选拔、培养、使用”一起抓的思想,继续发挥好老一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传、帮、带”作用,大胆使用新选拔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继续选拔、培养一批后备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加强制度建设,教师补充、聘任、流动、考核、奖惩、晋升、国内培训和出国进修等项目要依法管理,按章办事。
――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将教学工作的好坏作为考核教师工作和教师职务聘任的关键条件,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和机制,造就和培养杰出人才。
  5、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
  把推进教育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并着力进行软件和信息资源的建设。
  到2005年,逐步建成一个信息完备、配置合理、功能齐全、操作方便,集教学、科研、信息管理和日常办公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提供服务信息、教学信息、科技信息、管理信息、办公信息以及高效的决策支持手段;逐步建成先进的教育技术设施环境和服务体系以及富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建立远程教育系统,远程教育注册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
――进一步完善覆盖三个校区的高速度、高性能校园网,并着力加强维护和管理。
――制定信息标准、信息管理制度和信息责任制度,统一信息编码,统一数据结构。
――特别重视学校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功能。
――积极筹备成立远程教育学院,进行远程学历教育和远程继续教育与培训。
――注重信息化软件的建设,充分发挥课件制作中心的作用,建成富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加强图书馆的电子化、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档案信息化的步伐。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提高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
  6、继续完善和改革管理体制,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进行创新,进一步优化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系统的配置,增强办学活力、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持续促进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到2005年,管理机构控制在20个以内,党政管理人员控制在教职工总数的12%左右,校本部机关人员控制在教职工总数的6%左右。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和多渠道资金来源及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全实现后勤社会化。
――加强管理层关于管理科学的研究。按照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领导核心层。 
――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管理重心适度下移,进一步理顺校、院、系办学管理责权。
――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灵活反馈机制,提高敏捷应变能力,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以优化、改进聘用制与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进一步完善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
――建立健全学校各级领导经济责任制,加强资产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强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
――注重教育经济研究,健全和规范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学校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机制,加强投入产出的教育成本核算,树立教育的效益观。进一步完善大宗设备、物品的公开招投标采购办法。
――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后勤服务工作逐步、稳妥地实现与学校的规范分离、社会化运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及效益。
  7、扩大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形成开放式办学格局
以扩大学校国际知名度、提升相关学科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宗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围绕学科建设、队伍建设重点做好校际交流、国际合作项目等工作;坚持扩大交往规模和提高效益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交流局面;逐步建立招收外国留学生和选派学生赴国外学习的双向互动的学生培养模式;以与水相关的学科的国际影响力,辐射学校各学科,提高所有学科国际合作的参与度;在中外合作办学、远程教育等方面寻找新的增长点。
国内交流与合作工作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合作发展委员会以及其他有效途径,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全面合作。要通过服务争取广泛支持,通过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到2005年,年派出教师和聘请外国专家尤其是国际著名专家均有大幅度增加,年主办或合作举办国际会议和国际培训班4次,五年内争取和2-3所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办学,每年有100-150名各类学生到国外大学学习交流。每年争取2-4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每年新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两个(其中一所是国际著名大学)。
――以水利土木传统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学科,集中学科优势力量,扩大国际合作规模。
――充分发挥校际合作关系的综合作用,从学校层面制定具体的合作框架。围绕学科规划,将国际交流与合作和队伍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好国际智力引进工作,重点做好与海外知名学者、教授的交流与合作工作,加大新兴学科与高新技术学科的交往力度。
――充分调动海外校友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以多种形式和母校合作。在校友较多的国家尝试建立海外校友会。
――积极举办国际会议和国际培训班,借此获取学科前沿信息,争取国际合作项目,培养国际合作人才。
――解放思想,创新招生、管理等方面的机制,逐步扩大留学生尤其是高层次留学生的规模。
――根据教育部、水利部共建河海大学的协议,积极争取水利部的支持。
――进一步做好河海大学合作发展委员会的有关工作,充分履行合作发展委员会“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宗旨;争取水利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充分利用各种办学资源和条件,继续探索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等合作办学和合作科研的途径和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8、明确校区定位,搞好基本建设,确保学校持续发展
  在确定学校定位及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根据“统一规划,优化配置,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三个校区的定位及发展方向。
  校本部依然是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主要基地,承担大部分的研究生培养、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及其与高新技术学科专业相结合的本科生培养,以及相关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任务;校本部还是学校管理中心所在,在现代化管理中处于中枢地位。
  江宁校区在办学功能上是校本部的延伸与重要补充,承担各专业低年级大学生、部分人文社会科学、高新技术学科与基础学科专业的高年级大学生与研究生、高层次干部培训等三方面人才培养任务及相关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任务,并开展节水、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具有特色的优势学科方向的高水平研究开发。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使江宁校区的大部分管理工作与校本部连为一体。
常州校区是河海大学内具有较完整办学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发展机械类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重点,并与校本部一起加快发展信息类学科专业,择优加强管理类学科专业。在服务对象上,立足常州,面向江苏,以特色方向服务水利。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常州校区的管理体制,保证常州校区的发展与提高。
到2005年,三个校区要建设成环境优美、具有现代气息、高文化品位、能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花园式校园。
  ――三个校区均要按各自定位制订出与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建设计划,并逐年予以实施。
  ――大力加强项目的前期工作,按照“保重点、保竣工、保配套”的原则,确保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严格执行基建投资计划的规定,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合理安排,认真落实好计划,确保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积极推进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以适应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9、继续加强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夯实基础,着力创新,全面推进,重点突出”的方针。通过建设,确保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在发展先进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设,为搞好学校的教学和科技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努力使学校成为创造先进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通过建设,形成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健康积极向上的校风,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师生员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大力加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建设,建立一支懂教育、善管理、甘于奉献、作风正派、勤政廉政的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的民主集中制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按照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关于作风建设的“八个坚持”和“八个反对”的要求,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完成学校各项任务的坚强核心和战斗堡垒。
――加强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
――努力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促进学生工作进社区、进社团,探索出适应新形势要求、高效运作的学生工作新体制。积极发挥共青团组织在青年群体中的作用。
――不断深化邓小平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努力做好“三个代表”的新“三进”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和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巩固原有各类宣传阵地,建好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加大对学校各项工作成就和各类先进模范人物及事迹的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民主党派、老干部、专家教授等在学校建设中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保证学校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化改革,努力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加强依法治校,实行校务公开,自觉主动接受监督。
――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作为统一的、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齐抓共管,使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10、抓紧抓好“十大工程”建设,构建“河海”核心竞争力
为了确保全面完成河海大学“十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必须以构建“河海”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抓紧抓好第二期“211工程”、新世纪教学教改工程,人文素质教育工程、科技创新工程、新世纪源泉工程、国际化工程、数字校园工程、物理校园工程、河海形象工程以及管理创新工程等十大工程的建设,构建以下八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以发展学科特色为突破口的优势特色学科核心竞争力;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以推进学科综合为突破口的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以加强学术梯队建设为突破口的杰出人才核心竞争力;以扩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突破口的国际化核心竞争力;以建立数字校园为突破口的学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以江宁校区建设为突破口的学校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以有利于构建核心竞争力为突破口的管理创新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