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通过验收与鉴定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02-05-24来源:

  5月23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江苏省科技厅组织,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楚汉任组长、中国工程院周君亮院士、吕志涛院士及国内几所著名大学、研究所的教授参加的专家组,对河海大学牵头任青文教授总负责、河海大学任青文教授等、大连理工大学林皋院士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杜修力教授等共同承担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复杂条件下的高拱坝(300米级)建设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进行验收并鉴定,认为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和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由此推动了坝工的建设。目前,全世界已建和在建100米以上的高坝有724座,其中拱坝195座,在我国就有已建和在建100米以上的拱坝20座。近10余年来,我国修建高拱坝的速度大大加快,拱坝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尽管我国在“七五”至“九五”科技攻关中,已经在高拱坝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引人瞩目的成果。但是,随着坝高的增加,坝内总体应力水平,拉压应力的安全储备较小,更容易造成坝体的破坏。因此,仍然存在一些难度很大的基础性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决定设立上述重点基金项目,组织国内科研力量研究这些基础性问题。
  河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数十名院士、专家、教授历时3年,完成了“复杂条件下的高拱坝(300米级)建设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先后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交工作报告和技术总结各一份;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19篇;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4名,硕士6名。
  专家组通过认真讨论,形成如下鉴定意见。
  该项目的创新之处主要有:
  1.建立了一个新的混凝土温度损伤模型,给出混凝土初始损伤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混凝土高坝温度损伤仿真分析计算。采用随机有限元分析方法,提出了高拱坝在随机温度场作用下的时变可靠度分析模型。
  2.提出一种适合于裂隙岩体的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块体单元法。应用室内模型试验与理论、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拱坝沿建基面的稳定性。系统研究了周边缝和底缝对高拱坝开裂和工作性态的影响,对设缝高拱坝的非线性分析方法、破坏机理和安全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Lombardi柔度系数与拱坝混凝土强度和坝身屈曲稳定之间的联系。
  3.利用混凝土单轴动态抗拉、抗压试验,获得了应力应变曲线,深入地研究了应变速率对混凝土动态特性以及对拱坝非线性地震响应的影响。
  4.建立了材料静动态统一本构关系的理论框架,证明了一致性条件成立的判别准则,使经典本构关系、率型本构关系与Perzyna粘塑性本构关系三者统一起来,成为静动态统一本构关系的特例。根据材料强度劣化来表征混凝土损伤的新定义,提出了反映荷载历史对强度影响的强度准则的新的表达式。
  5.提出了强度与频率非平稳的地震动演变随机过程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强地震动特性,同时在高拱坝随机响应分析中采用多点虚拟激励法进行了高拱坝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提出了在高拱坝结构缝中设置阻尼耗能减震装置的新设想。通过数值分析,论证了其可行性与有效性。
  6.在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中考虑区域介质品质因子项的影响。
  7.提出一套可求解多种介质相互作用、反映接触非线性影响的复杂开放系统波动问题的时域显式算法。应用于拱坝-半无限地基非线性系统的波动分析以及混凝土重力坝-可压缩库水-淤砂-半无限地基系统地震反应计算。提出将显式有限元波动分析与刚体极限平衡相结合的坝肩稳定分析方法。
  综上所述,本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直接应用于小湾、溪洛渡等国家重点工程,为这些高拱坝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关于应变速率对混凝土动态特性以及对拱坝非线性地震响应的影响,系统波动问题的时域显式算法,拱坝沿建基面稳定性的模型试验与分析研究,以及应用非平稳地震动随机过程模型和多点虚拟激励法进行高拱坝随机地震反应分析属国际前沿探索性研究,关于高拱坝在随机温度场作用下的时变可靠度分析模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研究成果表明,不仅能够较好地解决高拱坝建设中的一些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而且可以将坝工设计理论、岩体破坏力学、计算力学和抗震动力分析在理论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明显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