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三峡献出了生命
�D�D忆河海大学教授、省侨办副主任、归国华侨叶水庭
回忆人:詹道江(85岁,河海大学水资源水文系教授)
叶水庭是我的主要合作者之一,1990年10月,他随我到三峡工地上进行古洪水研究时,已经是江苏省侨办副主任了。当时他生活得不错,但也始终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为三峡工程出点力。
去三峡那年,他才53岁,是古洪水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古洪水研究最终能成功地解决三峡的坝高之争,关键就是取得了距今2500年内的92处古洪水土样。这些土样,大部分是他亲自采的。叶水庭精通地质学,在这方面是专家组的权威,为了不出哪怕是一点点差错,科学地完成古洪水研究,他常常亲自去采集土样。为了珍贵的土样,50多岁的他像小伙子一样爬山钻洞,有时甚至还要手执地质锤,腰系尼龙绳爬上悬崖。
1993年春节前,我们课题组的实地工作结束了,过春节那几天,由于他怕人拜年打扰,就向自我借了一间房子,把自己锁进去五天五夜。出来后,他一脸疲惫地交给我一沓厚厚的报告-一三峡古洪水研究地质部分。这时,离他去世时间已不到1个月。
当后来有人告诉我说叶水庭去世了时,我不相信,还让他别瞎说。后来我打听清楚了。医生推断他是心脏病突发死的。我知道心脏病不能劳累,但他却跟我在三峡风餐露宿、摸爬滚打了整整三年!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就是被累死的。我分析他的心脏病在三峡最后一年已经很严重了。他不敢对任何人讲,他知道我的脾气,知道他有病肯定让他回来。他一定是为了能干完他一生钟爱的三峡工地的课题才这样做的。他瞒了我,不该连他的妻子也不告诉呀。
他的死,是我一生的内疚。
回忆人:何钟(叶水庭妻子,河海大学老师}
老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回国的。他家在他祖父的时候就移民到了马来西亚,解放后,老叶不顾父母反对,自己一人回了国。当时他才读高中。他在当时的华东水利学院读了大学,之后在学校任教。
老叶非常爱国,也非常热爱自己的水利事业,三峡一直是他的一个梦想。但我没有想到,他会在那里累病。他去世的时候,离我做胆囊手术才4天。
三峡是他最后的归宿
�D�D忆河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河海大学驻三峡工地办事处主任吴旭光
回忆人:张志诚(1995年底,他们一起被派到三峡工地工作。他现仍在三峡工地,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到他)
我和吴旭光老师来三峡的时候,共同承担了一个课题,叫“大坝安全状况数据监测和分析评价”。那年吴老师已经56岁了,我比他小十几岁。
吴老师在三峡工地上干了4年半,是公认的好人,人很谦虚,治学严谨。头几年,我们做的工作是大坝安全监控,必须经常到正在建设中的三峡大坝上去。他身体很好,干活像拼命三郎,在他那个年龄,我认为是不容易的。
他出车祸的时间是2000年5月中旬的一天上午,一位校友开车带他到宜昌市;处理一件关于工作的紧急事务。那天下着小雨,路有些滑。大约上午10点半左右,我接到校友电话:“吴老师出事了!”
我立即带足钱赶往三峡医院,路上我就看到了吴老师坐的车,已被撞得不像样子。我心头有一种不祥的预感。11点我赶回医院,他已经去世了。他死的时候,刚过了60岁生日。离他退休的日子还有6天。
回忆人:姜弘道教授(河海大学校长)
吴旭光是我校水电学院的教授,后来回三峡工地搞安全监测工作,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为三峡大坝施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去得很可惜,要不,他还可以为三峡做更多的事情。
他要是活着,学校不可能让他60岁就退休,因为三峡需要他做的事还有很多。
(以上资料均转载自11月4日《现代快报》 作者:宫靖)
�D�D忆河海大学教授、省侨办副主任、归国华侨叶水庭
回忆人:詹道江(85岁,河海大学水资源水文系教授)
叶水庭是我的主要合作者之一,1990年10月,他随我到三峡工地上进行古洪水研究时,已经是江苏省侨办副主任了。当时他生活得不错,但也始终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为三峡工程出点力。
去三峡那年,他才53岁,是古洪水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古洪水研究最终能成功地解决三峡的坝高之争,关键就是取得了距今2500年内的92处古洪水土样。这些土样,大部分是他亲自采的。叶水庭精通地质学,在这方面是专家组的权威,为了不出哪怕是一点点差错,科学地完成古洪水研究,他常常亲自去采集土样。为了珍贵的土样,50多岁的他像小伙子一样爬山钻洞,有时甚至还要手执地质锤,腰系尼龙绳爬上悬崖。
1993年春节前,我们课题组的实地工作结束了,过春节那几天,由于他怕人拜年打扰,就向自我借了一间房子,把自己锁进去五天五夜。出来后,他一脸疲惫地交给我一沓厚厚的报告-一三峡古洪水研究地质部分。这时,离他去世时间已不到1个月。
当后来有人告诉我说叶水庭去世了时,我不相信,还让他别瞎说。后来我打听清楚了。医生推断他是心脏病突发死的。我知道心脏病不能劳累,但他却跟我在三峡风餐露宿、摸爬滚打了整整三年!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就是被累死的。我分析他的心脏病在三峡最后一年已经很严重了。他不敢对任何人讲,他知道我的脾气,知道他有病肯定让他回来。他一定是为了能干完他一生钟爱的三峡工地的课题才这样做的。他瞒了我,不该连他的妻子也不告诉呀。
他的死,是我一生的内疚。
回忆人:何钟(叶水庭妻子,河海大学老师}
老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回国的。他家在他祖父的时候就移民到了马来西亚,解放后,老叶不顾父母反对,自己一人回了国。当时他才读高中。他在当时的华东水利学院读了大学,之后在学校任教。
老叶非常爱国,也非常热爱自己的水利事业,三峡一直是他的一个梦想。但我没有想到,他会在那里累病。他去世的时候,离我做胆囊手术才4天。
三峡是他最后的归宿
�D�D忆河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河海大学驻三峡工地办事处主任吴旭光
回忆人:张志诚(1995年底,他们一起被派到三峡工地工作。他现仍在三峡工地,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到他)
我和吴旭光老师来三峡的时候,共同承担了一个课题,叫“大坝安全状况数据监测和分析评价”。那年吴老师已经56岁了,我比他小十几岁。
吴老师在三峡工地上干了4年半,是公认的好人,人很谦虚,治学严谨。头几年,我们做的工作是大坝安全监控,必须经常到正在建设中的三峡大坝上去。他身体很好,干活像拼命三郎,在他那个年龄,我认为是不容易的。
他出车祸的时间是2000年5月中旬的一天上午,一位校友开车带他到宜昌市;处理一件关于工作的紧急事务。那天下着小雨,路有些滑。大约上午10点半左右,我接到校友电话:“吴老师出事了!”
我立即带足钱赶往三峡医院,路上我就看到了吴老师坐的车,已被撞得不像样子。我心头有一种不祥的预感。11点我赶回医院,他已经去世了。他死的时候,刚过了60岁生日。离他退休的日子还有6天。
回忆人:姜弘道教授(河海大学校长)
吴旭光是我校水电学院的教授,后来回三峡工地搞安全监测工作,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为三峡大坝施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去得很可惜,要不,他还可以为三峡做更多的事情。
他要是活着,学校不可能让他60岁就退休,因为三峡需要他做的事还有很多。
(以上资料均转载自11月4日《现代快报》 作者:宫靖)